找到相关内容157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智顗的前期著作与思想

    无自性、是空的认识。其后他着重观心,以实践作为他的思想的骨干,这主要展示于他的《法华三昧忏仪》、《六妙法门》等著作中。新田以为,这种重实践的观心方法,与前此的以渐次的方式来把握实相,在思想上有质的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5761065.html
  • 佛教认识真理的方法

    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”从此,迦叶尊者是禅宗之初祖。由此看来,运用这一极强的思念与想力来追究其境,功夫严密而相当,自得悟心之妙法。  其次是观心之法,这是一种较为普通的方法,一切大乘经典所说:“所处不离若,观心便是法”。因自不能,心照而明性,此乃观心之大法。正如《涅槃经》所说:“能观心性,名为止定”。《大乘心地观经》也说:“若能修习得妙同,惑业苦果无由起”。借此,初习观心之妙法。即,心...

    义 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3964479.html
  • 佛教对现代生态学的几点启示

    确实观心而投射于草木,赋予其全然不同的生命活力和灵性,足令人们对草木油然而生崇敬、尊重之态度。此点,突出地说明了由众生的观心,并对心态所作的适当调适,对于众生正确处理人、有情、无情三者关系的功效。与《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1466863.html
  • 论智顗的“一念心”

    ldquo;妄心”。   关键词:1.智顗 2.一念心 3.真心 4.妄心 5.观心   【目次】   一、问题的提出   二、“一念心”的外延   三、&...rdquo;的外延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来界定:   (一)“一念心”是智顗观心实践中的物件,即观心所要观的“境”──智顗将其称为“不思议境&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5342604.html
  • 刘洙源先生书札

    (法界心即汝无明心是、其体即真如。)法界心如田,信自心有佛性(即汝觉性)是种子,以般若观心是播种。(不分别而观心不体、自然明白。)久观则定慧生,是善根生。再观是善根增长。大彻悟是善根成熟。君修无念,而...不起,离能所也。) 四、可以入道。 (此句是果,用功只在上三句。) 每日跏趺坐,照三句观心。心念若起,亦不制止,亦不随逐。须观妄念无性,其体是空,心自寂矣,妄念息时,心源空寂,般若相应,真性...

   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1839087.html
  • 四明尊者扶宗

    明玄义观心之诤”。(1004)发生《十不二门指要钞》别理随缘之诤。历时半个世纪。使天台圆顿教观中兴于宋代。志磐大师载此宗实于《佛祖统纪》。行业记云:咸平三年(1000)知礼四十一岁。是年大旱,知礼修“...《金光明玄义》观心之诤:   山外③依华严宗“真如缘起”。及圭峰禅师“清净灵知”。坚执真心观。废弃“观阴识心”。杜绝众生入理之门,趣果之路。全迷一家解行之要。由智者大师于《金光明玄义》有广略二种本子。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441433.html
  • 周易禅解(2)

    。而有漏法起。约观心。则安忍二魔之后。得相似证。每每起于似道法爱而不前进。若起法爱。则非出世正忍正智法门。故为匪人。而不利君子贞。以其背大乘道。退堕权小境界故也。   彖曰。否之匪人。不利君子贞。大往...九阳居阴位。始亦未免法爱。后则智慧力强。故能倾之。   (离下 干上)   同人。于野亨。利涉大川。利君子贞。   约世道。则倾否必与人同心协力。约佛法。则因犯结制之后。同法者同受持。约观心。则既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1344286.html
  •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──就十乘观法而论

    观法探讨圆顿止观修证之所在。  关键词:1.十乘观法 2. 六即位 3.不思议境 4.观心  【目次】  一、前言  二、第一观──观不思议境  三、余九观  (一)第二观:发真正菩提心  (二)第三观...识阴(即观心)作为论述之焦点。[4] 若掌握观心,进而观色、受、想、行阴,乃至观十二入、十八界等,皆可说是轻而易举之事。故将焦点集中于观心来论述,[5] 此亦可说配合整个《摩诃止观》之论述而来。  -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252289.html
  • 佛教泛论(八)

    致力于分别教相,而《止观》是在显现观心,但就中国的天台而言,《玄义》、《文句》是给予一代佛教组织性的论述,是法华义理的阐明,《止观》是在实践上阐说其理论,若如此观之,则三大部是整部《法华经》的注释,其...主张乃告衰微。又:观心之大教兴时,本门之大教废,这是因为圆顿行者,亦即行天台圆教之观心者,总括万法于一心,了众途于三观,以一念三千之观可究竟成道,因此推移迹门本门、始觉本觉之教相,不得不废。亦即本...

    宇井伯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1168626.html
  • 四念处

    不净故。 二、受念处:即观受是苦(梵语苦duhkha),受是领纳之义,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三种受。受乃心缘境,因而领纳知觉,此缘起之法亦空无自性,不可得故。 三、心念处:观心无常,三心不可得,生灭...-心念处--观心无常--常: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。 无我--法念处--观法无我--我:执著有一个我。 四念处是在身、受、心、法这四个处所,以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四法的正念,而生起智慧的观察,就是观身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90183385.html